无关输赢 只言热爱——中国街舞联赛(南京站)圆满落幕
2024-09-09
来源: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

9月8日,在潮流文化与历史街区的碰撞中,在时代的鼓点和个性的节拍里,中国街舞联赛(南京站)圆满落下了帷幕。在天气依旧炎热的两天里,500余名霹雳舞选手完成了5个组别的比拼。赛事的最后,选手们站在聚光灯下,紧紧拥抱在一起,有的人拿到了奖牌,有的人收获了掌声,也有的人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与蜕变。

而更大的收获是每个人享受着霹雳舞运动带来的热血与激情,感受着身体与心情的极大释放,以及在一群真正热爱霹雳舞、志同道合的人中,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尊重、理解与认同。这一切与霹雳舞是否进奥运会无关,与输赢无关,与名次无关。或许,这才是许多人热爱并坚持霹雳舞运动的真正原因。

男子组颁奖

 

男子组成绩

女子组颁奖

女子组成绩

团队赛颁奖

团队赛成绩

郭朴

郝杨诗瑶

王瑞苗

于子昂


“霹雳舞是开启人生大门的其中一把钥匙”

冯智

裁判员


两天的比赛中,令冯智印象最深刻的是U14组的选手,尤其是U14女子组的选手。相比于以往只有个别选手水平较高,本站赛事U14女子组选手整体实力进步很大,而且非常接近。不仅如此,U14男子组的比拼也相当精彩,能进32强的选手水平都特别高,因此对于裁判员而言,打分的难度特别大。

男子公开组选手的表现同样令人惊艳。“16~19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提升得比较快,因为他们很年轻,”冯智说,“身体各方面条件较好,接触新知识更快。”尤其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对霹雳舞备战工作的重视为各个省/市代表队种子选手的实力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尽管中国选手在奥运会上取得了佳绩,但中国霹雳舞想要走得更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冯智看来,中国选手对霹雳舞的认知需要再加强,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丰富经验、提高自信。“霹雳舞与打碟(DJ)、说唱(MC)、涂鸦(Graffitti)同属于嘻哈文化的四大元素。它不仅是一项运动,还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和生活态度。”“霹雳舞是开启人生大门的其中一把钥匙,进入这个门之后,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去体验。”这是霹雳舞的魅力所在,也是很多像冯智一样老一辈的霹雳舞者热爱它的原因。

霹雳舞进奥运会之后,国家的支持促进了霹雳舞发展的突飞猛进,但对于众多爱好者们来说,对霹雳舞运动热爱的态度,不会因为赛事形式和性质的改变而改变,因为它的魅力一直都在。

裁判员


“它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齐钰

北京市霹雳舞队教练


这次南京站,齐钰明显感觉学生们想要拿成绩更难了。在之前的比赛中,学生杨景元都能撑到最后,但是这次在16进8的时候,就被遗憾地淘汰了。经过了一个暑假,很多孩子的技术水平整体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以前可能经过半年或者一年孩子才会有一个大的变化,但是现在两三个月孩子就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也是他经常带学生们出来参加比赛的原因——不想在Battle中处于下风,就需要不断积累参赛经验、巩固基础,在一次次比赛中得到历练、快速成长。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需要学习的方面更多。在齐钰看来,交流学习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比赛成绩。“更多喜欢霹雳舞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分享交流,互相激励,这是一个更好的状态。”

很多人喜欢霹雳舞是因为它很帅、很酷,被它肢体动作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形式所吸引,齐钰也是。“我喜欢它就是因为它给我的直观感觉很帅、很酷、很时尚,想要去接触和学习。”越接触越喜欢、越热爱,慢慢地,“它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近几年,齐钰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奥运会为霹雳舞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力。在北京,更多的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霹雳舞,甚至将孩子作为职业运动员培养。而作为教练,不管霹雳舞未来进不进奥运会,齐钰都将拿出更多的时间跟精力去培养学生。“我会一如既往地去做这件事情,将霹雳舞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北京市霹雳舞队杨景元

北京市霹雳舞队庞嫣然


“去感受文化和这一群人其实就能改变自己”

王晴

女子公开组选手


王晴上一次参加中国街舞联赛还是2021年,时隔两年,再次参加比赛,她感受更多的是赛场上越来越多新面孔的出现。“以前的选手都很熟悉,现在最起码有一半以上的选手我都不认识了,”她说,“赛场上很多新面孔,技术水平都很高,而且年纪都很小。”

她还观看了U14女子组的比赛。其中,葛爱晨、邓锶琪的表现令她印象深刻,“感觉她们成长得挺快的”。除此之外,还有比赛现场的氛围——古朴的城墙,炫彩的灯光,动感的节拍……置身其中,能够直观感受选手们释放的能量,情绪被感染、内心被打动。这种“扑面而来”的感受与在网络上看直播完全不同。

博士毕业已经参加工作的王晴选择再次参加比赛的原因很直接:与闺蜜提前约好在比赛中见一见。闺蜜是王晴上大学时因为跳舞而结识的,如今,两人身处异地,且生活、工作事务繁忙,没有太多时间见面。因此,比赛就成为她们见面的最佳时机。

回忆起来,霹雳舞带给了王晴太多的收获。除了闺蜜,王晴与爱人也是因为霹雳舞而相识。与此同时,因为霹雳舞,王晴自身也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从考研到考博再到找工作,从学什么专业到要不要继续跳舞,她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曾经为了考大学,王晴两年没有跳舞,身体情况特别差。“当时我也在犹豫,自己还要不要跳了,后来发现其实不用想那么多,一直保持在街舞的圈子和文化氛围里,去感受文化和这一群人其实就能改变自己。”

王晴

女子组比赛现场


“未来需要继续提升体能”

陈家驹

U14男子组选手


陈家驹在本站赛事中获得了U14男子组第2名的好成绩,这一切起源于热爱,却根源于坚持。山东省体育舞蹈运动协会街舞委员会主任李士龙说:“家驹非常刻苦,七八年的时间里,每次训练都非常认真。”他自己觉得:“比较专注于自己的表现,未来需要继续提升体能。”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却承载着2500多个日夜的刻苦和坚持。

霹雳舞进奥运会给队伍、教练和选手都带来了很多影响,其中李士龙觉得最让他们受益的是知道了未来的努力方向:“一是要加强对孩子们的体能训练,支撑他们完成高强度的比赛;二是训练要更加系统和科学,培养孩子不能只注重技术层面,更要注重培养他的全面性。”

中国街舞联赛作为一个选拔人才的平台,也受到了大家的认可。李士龙说:“非常感谢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能够不断组织这种大型赛事,特别是将世青赛这类国际性赛事落地中国,让中国的小选手可以更方便地在主场和世界各国的小选手进行竞技和交流,这样不仅会让选手更新一些理念,也会让教练员及时发现自身的教学不足并加以改进。”

成长不会一帆风顺,但热爱和刻苦可以助你方向不移。在霹雳舞这个赛道,个性是基础,但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标签也是最难坚持的。希望每个霹雳舞选手都能不忘初心,永远做独一无二的那个Bboy、Bgirl。

陈家驹


“希望能将自己对街舞的那份热爱传承下去”

赖俊全

重庆市霹雳舞队主教练


在比赛现场的一个角落,有这样一群人在不断重复练习和复盘,气氛有时欢快温馨,也有时凝重严肃,他们就是重庆市霹雳舞队的教练员和小选手们。

赖俊全从16岁开始接触街舞,经历了中国街舞运动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炙手可热,见证了中国街舞运动赛事从无到有再到越来越丰富,感受到了国家和地方对街舞运动的重视和支持,也看到了这项运动在群众层面和竞技赛场的全面发展。凭借着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在这条路上坚持了10多年,他满腔热血、饱含情怀、身背执念,只希望能传承街舞文化,传承那份他自己对街舞的热爱,培养更多街舞选手。

与他有同样经历的还有他们队的小选手胡子豪,看了一眼就喜欢上这个舞蹈,从此坚持了7年。霹雳舞是胡子豪发自内心热爱的运动,从最初的毫无名气、海选即结束到现在获得U14男子组8强,胡子豪认为霹雳舞带给他的不只有成绩突破的喜悦,还让他越来越自信和活泼,他非常感谢教练和家人对他的帮助和支持,胡子豪说:“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争取以后能在奥运舞台为国争光。”小小年纪的他透露着些许成熟的气息,因为他有坚定的初心、坚持的目标和坚强的后盾。

在重庆市霹雳舞队建队的两年多时间里,教练团队从选材、建队、训练等方面不断突破,带领队伍从中国街舞联赛“全军覆没”“一轮游”到现在取得U14男子组、女子组8强,他们非常开心也很欣慰。“特别感谢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给大家提供越来越多这样的平台,让我们能检验自己的阶段性训练成果,让选手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与其他选手进行交流,积累经验,开阔眼界。”

对于霹雳舞运动的未来发展,他觉得应当继续增加一些中国元素,让中国霹雳舞更有辨识度。同时,他认为霹雳舞运动现在已经在中国实现了裂变发展,更相信这项运动会在不久的将来裂变得更快,有更大的突破。

从这两代街舞爱好者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热爱是初衷、情怀是始终、执念是由衷、传承是最终,他们都是其中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胡子豪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