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藏来,在无声赛道上追风:两位听障少年的北戴河轮滑逐梦之旅
2025-05-03
来源:中国轮滑协会

发令枪响的瞬间,对听障选手意味着什么?在全国少年轮滑(速度轮滑)锦标赛的赛场上,来自西藏的阿吉拉珍和次仁顿珠,用上万次的训练给出了答案——即便听不见声音,也能在寂静中追逐风的速度,让梦想在轮滑轨迹上绽放光芒。

5月2日,2025年全国少年轮滑(速度轮滑)锦标赛女子乙组500+D米争先赛在北戴河奥林匹克公园轮滑场进行。西藏Super-SD体育代表队的选手阿吉拉珍站在起跑线,与其他侧耳等待枪声的选手不同,她的目光紧锁裁判旗语手势,当裁判高举手臂猛然落下的那一刻,她凭借上万次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精准捕捉起跑时机,几乎与枪响同步弹射而出。

西藏Super-SD体育代表队队员 德吉兰泽(左)、阿吉拉珍(右)。

同一个赛场上,次仁顿珠也以流畅有力的动作滑出了耀眼轨迹。在此次全国少年轮滑(速度轮滑)锦标赛中,阿吉拉珍和次仁顿珠参加了500+D米争先赛、1000米争先赛等多个项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轮滑的坚持与热爱。

“这两个孩子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他们对轮滑运动、对体育的追求有着无比的狂热。”本届赛事裁判长孙昕祥感慨道,“我觉得孩子们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是让每个人都感动和动容的。我们愿意为孩子们的成长作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为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比赛环境,裁判组在赛前还对两人进行了专门的指令培训,确保他们在比赛中顺利起跑。西藏Super-SD体育代表队的教练苟鹏介绍道:“训练过程中他们只能通过不断地观看视频,逐帧观察裁判员的发令手势来判断意图。通过反复训练,形成了眼睛与肌肉的记忆联动。当他们看到裁判的某种手势,就能准确做出启动动作。”

“在西藏,体育运动形式多以民族传统项目为主,大众体育项目起步较晚,尤其像轮滑这样对地面和设备有一定要求的运动,专业场地很少。”教练苟鹏说道:“这个赛事等级非常高,北戴河的全民轮滑嘉年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很知名,赛道条件好,风景好,政府的赛事保障也很到位。我们这次从西藏跨越4000多公里把孩子们带过来,就是想让他们看看更广阔的舞台。”

西藏Super-SD体育代表队队员家长(中)在赛道旁观赛。

更大的挑战还来自自然环境,高原空气稀薄,孩子们在高强度训练时会出现缺氧现象。而当他们来到北戴河,又遭遇了“醉氧”现象——由于低海拔地区含氧量充足,孩子们开始几天状态都不太好,教练说,“我们特意提前出发适应环境,孩子们也很快调整了作息和节奏,重新站稳在赛道上。”即使困难重重,“孩子们依然坚持训练,对轮滑这项运动充满热情”。

西藏Super-SD体育代表队队员、教练和家长。

今年12岁的阿吉拉珍和次仁顿珠均来自拉萨特殊教育学校。2024年,学校组建轮滑队,他们开始接触轮滑,并深深爱上了这项充满速度与激情的项目。因从小听力障碍,他们的成长之路比同龄人更加艰难,但跨越声音的限制,跨越地理的阻隔,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在赛道上追逐着速度与梦想,成为耀眼的“追风少年”。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只要心怀热爱,每个追梦者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滑出最璀璨的光芒。(视频来源/北戴河新闻  摄影/中国轮滑协会新媒体 徐晓博)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