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8个方面系统提出了29项改革措施,是指导未来一个时期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一幅统筹城乡区域、突出城市社区、衔接创新载体的全民健身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一、更加关注城乡区域统筹
和过去的文件相比,《意见》特别关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一是适应人口分布和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变化趋势,补足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以往提供“更多”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向努力提供“更好”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转变,推动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内容、标准统一衔接。二是要推动区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全覆盖,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涉及的重点区域和城市群、都市圈等,统筹多维空间优化城市全民健身功能布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充分利用其基础条件优势,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品质,不断叠加功能推陈出新,推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更加重视城市社区功能
城市社区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性细胞,也是长期以来的短板弱项。《意见》提出结合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意在最大程度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性、易达性、便捷性和参与性。《意见》还提出了城市社区公共健身设施配备标准,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配建公共健身设施,老城区要结合城市更新行动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增加开敞式健身设施,为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高品质布局提供了依据。
三、更加突出绿色生态空间
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嵌入绿色生态空间,推动生态与体育融合发展,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理念思路和空间载体。《意见》突出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态布局,一是结合目前正在推进的国家步道体系建设工作,利用林业生产用地建设森林步道、登山步道等设施。二是按照绿色公共空间的属性和留白增绿的内涵,利用山地森林、河流峡谷、草地荒漠等地貌,布局建设体育公园。三是拓展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功能,结合河道湖泊沿岸、滩地等生态治理和保护利用,配建一定比例的健身设施。上述三类融合空间和展示路径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符合相关土地类型综合利用的方向,也符合全民健身和国民休闲的美好需求。
四、更加注重户外运动布局
近年来,登山、滑雪、徒步、骑行等户外运动项目快速兴起,“新花样儿”层出不穷,迫切需要完善户外运动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是建设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应有之意。《意见》提出加强冰雪、山地等户外运动营地建设,加强登山道、徒步道、骑行道等设施建设,完善停车、供电、供水、环卫、通讯、标识、应急救援等配套设施及公共户外运动空间相关设施,切实推动户外运动配套设施与全民健身活动有效衔接。在配套户外运动设施时,特别是要注重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等重点户外运动带状区域,推动优先布局和重点布局,促进“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发挥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
下一步,建议将《意见》主要任务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工作任务、相关领域专项规划等紧密联系,按照《意见》重点任务分工和完成时限,会同各相关部门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意见》出台后,支持有条件的省市,以及城市群、都市圈等人口密度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先行先试,为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做好表率。